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大豆科学
主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ISSN:1000-9841
CN:23-1227/S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农作物
期刊热词: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医和西医的冲撞与融合关于西医东渐的对话(2)

来源:大豆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道家固然对于中医的贡献十分巨大,但当我们论及道家对中医贡献的时候,需要明确:首先,道家在先秦中医形成期的贡献十分突出,但汉代独尊儒术以后

道家固然对于中医的贡献十分巨大,但当我们论及道家对中医贡献的时候,需要明确:首先,道家在先秦中医形成期的贡献十分突出,但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对中医的贡献就逐渐领先了。其次,强调儒家对中医的贡献并不意味着对道家贡献的否定,而且,儒、道两家对中医的贡献常常胶着在一起、难分难解。尤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相互融合的趋势压倒相互排斥趋势,甚至一度出现了三教合一现象。

既然中医和西医分别以儒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甚或分别是儒学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或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那么,“中医奠立在儒学基础之上”,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从属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并且是后者的特殊表现形式,则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 西医东渐的主线问题

问:马教授曾提出西医东渐有三条主线,分别是“中医体制的演变”“医学思潮”“儒学与科学”①2017年6月30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团队赴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与马来平教授进行相关研讨时谈到这一观点。,此次讲座仅从“儒学与科学”角度来探讨。期望进一步了解这样划分的依据,以及有无其它主线可能。

答:西医东渐是一个多侧面交叉的复合历史过程,原则上,它的主线是多元的。确定主线的根据主要是:反映西医东渐过程的主要矛盾,贯穿西医东渐过程的始终。按照这个原则,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西医在东渐中的体制化、中医体制在西医东渐中的转型、医学思潮的纷争和变幻等线索,均可作为西医东渐的主线。具体选择哪一条线索作主线,应视研究的需要而定,也可以有主有辅,兼取多条线索。

问:“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有不同视角或层面,如哲学与科学、传统文化与科学、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需要界定哪个层面来讨论二者之间关系。此外,是否还应强调儒学对科学的贡献?

答:正确理解儒学与科学的关系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儒学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就儒学而言,它主要有三个面相:中国文化的主体、中国哲学的主干、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文化。就科学而言,它也主要有三个面相:科学诞生于西方,所以一度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精华部分;与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哲学相对应,科学主要指具体的自然科学;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上述情况决定了儒学与科学将主要有三重关系:一度表现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关系。研究西医东渐中的儒学与科学关系,这三重关系都要考虑到,但由于西医东渐时期恰好对应于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完成和近代科学开始实现世界化的历史时期,所以,应以中西两种文化的关系为主。

问:这是当下众说纷纭的问题,此结论是否应结合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说”来回应?

答:制约西医东渐发展的因素是众多的。例如,西方殖民势力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新教传教的需要、中国人的医疗需要等等。这些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较之儒学与科学的关系,都是浅层次的。因为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触及到了中西两种文化、哲学与科学、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等价值观层面。以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为西医东渐的主线,尽管形式上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但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内在发展动因,并认为后者是根本。

四 西医东渐中的儒学与科学互动

问:西医东渐,儒学不仅与中医互动,也要直面西医,马教授提出“从整体上,儒学对于西医是持欢迎态度的”。儒学自身一直就不断革新和突破,所以清末受今文经学影响提出医学改良论(汇通),受古文经学影响提出医学革命论的争论(废止中医,中医现代化),但基本能看出儒学对西医的态度还是欢迎的。但个别人物,比如康有为等个体的言论是否可以代表整体态度?另外,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除了欢迎,还有排斥,且也并非这二者就可以概括。此外,儒学应划分到具体层面进行分析:比如历史不同时期主政者之态度,社会不同阶层(上层、中层、普通百姓)之态度,背后所涵盖的技术、制度和精神层面都要进一步剖析。

答:西医东渐过程中,儒学和中医对西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同化”“重构”和“选择”。“重构”是指西医在儒学和中医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在医疗形式和内容上作出适当调整,以减缓和儒学以及中医的冲突,如传教士诊断病情增加了摸脉环节。这在西医东渐初期表现尤为突出。另外,中医界所做的大量中西医汇通工作,其实质也是对西医的一种“同化”和“重构”。“同化”和“重构”的实质是缩小中西医的差异,既为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扫清障碍,也为中医的科学化拓宽了道路。“选择”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排斥”和“欢迎”两种形式。儒学和中医“排斥”西医的根源在于,西医和中医不仅在医术上走的是两条道,而且,分别表征着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儒学和中医“欢迎”西医的根源在于,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医”,都有自己的客观根据,都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而儒学历来视医为“仁术”,强调“儒医不分”“儒医相通”。两相比较,儒学、中医和西医在客观根据和治病救人宗旨上的一致性是根本的,是主流。也正因为此,我们也才说“从整体上,儒学对于西医是持欢迎态度的”。当然,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文章来源:《大豆科学》 网址: http://www.ddkxzz.cn/qikandaodu/2021/0726/726.html


上一篇:科学避免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下一篇:科学标识在增强检查护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