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观察与评价指标
评估普通护理组和风险管理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可以通过凝血指标和心理状态结果综合比较。凝血指标分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蛋白原降解产物(血浆FDP)、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四项[3],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10s以上,血浆蛋白原降解产物>20mg/L,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并持续下降,血小板数量<100×109/L并持续降低。患者心理状态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得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焦虑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程度: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题目为4分制,将所得分数乘以1.25,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及以上为重度。满意度调查问卷可自制,由患者匿名评分,100分为满分,若分数≥85分则为非常满意,65~84分代表满意,少于65分代表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和满意患者例数之和所占的百分比。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8.0软件辅助计算,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结果比较
相比于普通护理组患者,风险管理组患者救治效果更好,与接受普通护理的患者差异较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x ± s)组别 n APTT(s) FDP(mg/L) Fib(g/L) PLT(×109/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普通护理组 28 27. 24. 25. 17. 1. 1. 95. 103.风险管理组 28 28. 22. 24. 11. 1. 1. 94. 108. t 0.858 3.163 1.257 23.935 0.529 2.388 1.031 8.370 P 0.395 0.003 0.214 0.000 0.599 0.021 0.307 0.000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x ± s,分)组别 n 焦虑自评分抑郁自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t P普通护理组 28 63. 54. 7.362 0.000 62. 53. 5.776 0.000风险管理组 28 62. 47. 11.131 0.000 61. 49. 9.163 0.000 t 0.590 19.563 1.144 7.355 P 0.558 0.000 0.258 0.000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组别 n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普通护理组 28 16(57.14) 4(14.29) 8(28.57) 20(71.43)风险管理组 28 24(85.72) 2(7.14) 2(7.14) 26(92.86)χ2 4.383 P 0.036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相对于风险管理组患者,普通护理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更严重,与风险管理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相比于普通护理组患者,风险管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与普通护理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3。
3 讨论
护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和隐患时刻存在,随着患者数目增多,护理人员由于忙碌造成疏忽,护理风险的几率也随之增高,对护理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都产生了不利影响[4]。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事件次数,需要依靠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5]。
本研究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到劳力性热射病导致DIC的患者中并得出结果:两组患者中,风险管理组患者在治疗后APTT和血浆FDP下降,Fib和PLT上升均比普通护理组显著,说明风险管理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效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调节状况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调节状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对患者的心理恢复也有极大的帮助[6]。风险管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例数远多于普通护理组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保护患者权益,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劳力性热射病导致DIC的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复杂,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7-8],使用高危药物的同时,侵入性操作也不可避免,更加大了护理的难度和风险[9-10]。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找出并排除潜在的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还需要具有服务意识、爱伤观念,使护理服务更加周到、优质、全面、人性化、个性化[11-12]。医院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弥补制度上的缺陷,使制度科学系统规范,更具有可行性。同时重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3-14]。对发生过的风险事件定期总结,总结发生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改善医疗环境,完善医药设施,加强患者管理,监督护理工作[15-16]。
文章来源:《大豆科学》 网址: http://www.ddkxzz.cn/qikandaodu/2021/0726/720.html
上一篇:中医从被规训到再出发
下一篇:科学儿童保健对幼儿健康发育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