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大豆科学
主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ISSN:1000-9841
CN:23-1227/S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农作物
期刊热词:
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国科学家找到大豆“丢失”的基因破解高产“(2)

来源:大豆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想要做好育种工作,足够多的种质资源尤为重要。 张大健带领团队收集黄淮海地区内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筛选了1000多份大豆材料,利用形态标记和DNA分子

想要做好育种工作,足够多的种质资源尤为重要。

张大健带领团队收集黄淮海地区内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筛选了1000多份大豆材料,利用形态标记和DNA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揭示了黄淮海区域内野生大豆的分布状况、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最终得到显著耐盐碱大豆种质材料36份、高产种质材料21份,建立起黄淮海区域野生大豆核心种质库,为育种研发提供了样本。

根据野生大豆核心种质库的信息,张大健团队与全国最大的大豆种业公司联合攻关,选育出两个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油、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山豆1号”和“山豆2号”。

目前,这两个大豆品种均已开始进行山东省夏大豆区域试验。经田间种植“考验”,产量远超当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豆子颗粒饱满,出油量大,试种的农民心里乐开了花。

一粒新种子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张大健算了笔账:高产抗逆的大豆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后,预计正常种植条件下,产量能提高10%;而盐碱地种植条件下,大豆产量能提高10-15%。以每亩产120公斤大豆估算,按约30%的未开发盐碱地种植大豆,预计每年收获约18万吨大豆,按每公斤8元计算,可给农民带来约14.4亿元的收入。

寒来暑往,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付出自不待说。张大健说,从事大豆育种的那一天起,他就像所有育种人一样,把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当作自己的核心目标,为中国大豆增产,为中国农民增收,是他一直努力的动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来源:中国青年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大豆科学》 网址: http://www.ddkxzz.cn/zonghexinwen/2022/0426/781.html


上一篇:农业展望 |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今年
下一篇:一氧化碳合成蛋白突破,有助减少进口大豆依赖